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我省企业离休干部医疗保障试行办法

时间:2024-07-22 12:42:05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592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我省企业离休干部医疗保障试行办法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 等


关于我省企业离休干部医疗保障试行办法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 等



为切实保证企业离休干部的医疗保障水平,根据中共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企业离休干部医疗保障机制的要求,特制定如下试行办法:
一、原则和要求
完善企业离休干部医疗保障机制总的原则:坚持特事特办,通过完善机制,切实保证党和国家对离休干部医疗保障政策的落实。主要要求:1、企业离休干部医疗保障工作由所在企业管理改为社会集中管理;2、企业离休干部医疗费由社会统一筹措,资金来源按原渠道解决,确有困难
的,由同级人民政府帮助解决,保证医疗费用稳定的来源和支付的需要;3、坚持医疗费按规定实报实销,保证企业离休干部的医疗待遇不变;4、改善对企业离休干部的医疗服务,实现保障费用需要与提高服务水平相结合;5、在保障企业离休干部合理医疗需求的前提下,加强费用管理
,避免浪费。
二、医疗保障管理
(一)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负责企业离休干部医疗保障管理工作。
企业离休干部医疗费的筹措、医疗待遇的支付等具体工作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或委托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
(二)省直驻各地企业离休干部的医疗保障工作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个别远离城市、不便纳入地方统筹管理的企业离休干部的医疗保障工作,可以继续采取企业自行管理、按规定实报实销的办法。省直企业的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制定。
(三)易地安置在我省范围内的企业离休干部的医疗保障工作,是否纳入安置地统一管理,由离休干部原单位与安置地有关部门协商决定。
(四)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地方,要按有关规定进一步改进、完善制度。
(五)医疗费用自行管理的事业单位离休干部的医疗保障,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三、统筹医疗费筹措
(一)企业离休干部医疗保障费用实行社会统筹。统筹医疗费由离休干部所在企业按离休干部的实际人数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缴纳。缴费定额参照上年度当地离休干部人均医疗费实际发生额核定,并适时调整。
(二)破产、关闭、停产、半停产企业无力缴纳统筹医疗费的,由其上级企业(如集团公司)或主管部门统筹解决;统筹解决有困难的,报同级老干部工作部门、财政部门审核后由同级财政帮助解决。
(三)各地在企业改制中,应根据企业离休干部医疗费的实际需要,从出让国有资产的收益中划出一部分交给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作为改制企业原有离休干部的统筹医疗费。
(四)统筹医疗费年度收不抵支部分,由财政、企业、医疗按一定比例合理分担或同级财政负担。具体办法由各地制定。
(五)各级政府应将需要财政补助的破产、关闭、停产、半停产企业的离休干部统筹医疗费和按规定应由财政分担的年度超支款,列入财政预算。
(六)困难地区(包括贫困地区和财政困难地区)财政确实无力解决企业离休干部医疗费的,报请上一级财政帮助解决。省财政对一些困难地区企业离休干部医疗费的补助,从2000年起通过对市、县财政转移支付渠道解决。
四、医疗保障待遇
(一)参加社会统筹的企业离休干部的医疗保障待遇,参照现行公费医疗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具体办法由各地另行制定。
(二)因抢救等医疗确实需要并且超出有关规定的费用,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批,在统筹医疗费中予以适当解决。具体办法由各地另行制定。
五、加强服务和管理
(一)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做好统筹医疗费的征收和离休干部医疗待遇的审核支付等工作,并根据保障待遇、提高服务质量的要求,减少环节,提高效率,为企业离休干部享受医疗保障待遇提供优质服务。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卫生部门、老干部工作部门比照公费医疗管理制度,制定企业离休干部医疗管理制度,明确费用开支范围和定点医疗机构的职责,既保证合理的医疗需要,又控制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二)各定点医疗机构应根据“合理检查、合理用药、保障医疗、避免浪费”的原则,严格执行公费医疗管理制度有关用药等方面的规定,建立医疗费用支出审核管理制度。
(三)各级组织部门要协调好离休干部、企业、定点医疗机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之间的关系,加强指导、监督。
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要做好离休干部医疗保障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争取离休干部的理解和支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老干部的意见和要求;积极配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参与检查督促企业、定点医疗机构做好离休干部的各项服务工作。
(四)各离休干部所在企业及其上级企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做好离休干部的各项管理服务工作。按时按规定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缴纳离休干部统筹医疗费,不得无故拖欠或拒交。未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缓交而逾期不交,影响离休干部医疗保障政策落实的,追究其主要领导的
责任。
(五)离休干部要珍惜党和国家给予的荣誉和特殊医疗待遇,模范地遵守和维护有关医疗制度。
六、加强领导
(一)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企业离休干部医疗保障工作,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建立工作责任制,保证离休干部有病得到及时医治,不得拖欠企业离休干部的医疗费。
(二)各地可根据需要,建立由组织、劳动和社会保障、老干、财政、卫生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或成立监督检查小组,及时研究解决企业离休干部医疗统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妥善处理统筹医疗费筹措、使用、管理、监督以及改善对老干部的服务等问题;每年要对医
疗费使用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切实加强对企业离休干部医疗保障工作的领导、管理和监督。
(三)本办法由省委组织部老干部局负责解释。



1999年12月27日

水利行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水利部


水利行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颁布日期:1996.04.12



水利行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1996年4月12日劳动部劳部发[1996]120号发布)
一 总 则
1.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水利基础产业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
的建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发挥社会保险的调剂作用,进一步保障
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
》,结合水利行业统筹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2.水利行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要求,有水利特色的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和个人帐
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基本模式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
3.水利行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原则是:保障水平要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
展水平、水利企业生产发展水平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行业互济与自我保障
相结合;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政策统一,依法管理;行政管理和保险基金管理分开

4.水利行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范围是:参加水利行业基本养老保险统筹
的单位,以及与上述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及离退休人员。
二、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的筹集
1.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
(1)单位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以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为基数,按财政部核
定的比例提取。工资总额的构成及计算口径,按国家统计局规定执行。
(2)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自一九九六年一月起按职工本人当月工资
总额的3%缴纳。.计算个人缴费额的工资收入是指按国家统计局规定列入工资总额
的统计项目。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企业在发放工资时按月代为扣缴
,并计入《职工养老保险手册》和个人帐户。
(3)职工月平均工资低于社会月平均工资(目前暂按水利行业职工平均工资,
下同)60%的,按60%计算缴费工资基数,超出社会月平均工资300%的部分不计入
缴费工资基数。
2.今后随着职工工资收入增长,逐步提高个人缴费比例。一般每二年提高一个
百分点。已离退休人员个人不缴费。
3.基本养老保险费用实行统一管理、差额缴拨的办法。部对直属单位每季结算
一次,各主管单位对所属单位按月结算。
4.单位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在税前列支;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不列入计征
个人所得税的基数。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发生困难时,财政部门予以支持。
三、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
1.按照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由统筹单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
居民身份证号码,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
2.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按职工工资收入12%左右的费率记入,包括:
(1)职工本人缴纳的全部养老保险费,目前为3%。
(2)从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中按个人缴费工资基数9%左右(目前比例)划
转记入的部分。随着个人缴费比例的提高,从单位缴费划转记入的比例相应降低。

3.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的储存额按“养老基金记帐利率”计算利息。“养老
基金记帐利率”由水利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根据银行的居民定期存款利率,参考
水利行业上一年度职工工资增长率确定。
4.职工在系统内部调动工作,不变更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职工由于各种原
因而中断工作的,其个人帐户给予保留。他们在调动或中断工作前后个人帐户的储
存额,可以累计计算,不间断计息。
5.职工跨系统调动工作,基本养老保险金的转移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6.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的储存额,只能用于本人退休后按月支付养老金
,不能移作它用。
7.职工在退休前或退休后死亡,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的储存额尚未领取或
未领取完,其余额中的个人缴纳部分,按照规定一次性发给职工指定的受益人或法
定的继承人;从单位养老保险统筹费记入的部分,归入行业统筹基金。职工退休后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的储存额已领取完时,由行业统筹基金按规定标准继续支
付,直至其死亡。
8.建立基本养老保险行业统筹基金。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的一部分进入行业
统筹基金。原有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改革时已有一定工龄的职工离退休后部分养
老金、寿命长和收入低的职工的部分养老金,以及根据职工工资增长调整养老金水
平所需基金,按规定从行业统筹基金中支付。
四、基本养老保险金计发办法
1.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凡个人缴费累计满15年,或本办法实施前参加工作
,连续工龄(包括缴费年限)满10年的人员,均可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按月领
取养老金。
2.为确保职工退休后基本生活,又能体现本人在职期间的贡献大小和个人缴费
多少,基本养老保险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按社会平均工资计发,一部分与个人缴
费的年限和数额挂钩,按个人帐户储存额计发。计算公式为:
月基本养老金=退休时上年社会月平均工资×20%+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储存
额×系数÷120
设置系数是为了推算出其全部工作年限个人帐户的储存额,以及合理调整过渡
期间不同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系数根据工龄和缴费年限确定。
3.职工的退休年龄,按现行规定不变。对国家规定可以提前退休的从事高空、
并下、高温、低温、有毒、有害工作和特别繁重体力劳动的职工,仍可按国家规定
的退休年龄执行,退休时按本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
4.本办法实施后,职工获得劳动模范等称号时,由奖励单位给予一次性奖励或
为其办理补充养老保险,退休时不另外提高基本养老金计发标准。对本办法实施前
,获得国家规定可享受养老保险优惠待遇的劳动模范等称号的职工,退休时仍保留
优惠待遇。
5.本办法实施前参加工作,连续工龄(包括缴费年限)不满10年,或者本办法
实施后参加工作,缴费不满15年到达退休年龄的人员,将其个人养老保险帐户中的
全部储存额的1.25倍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中止养老保险关系。
6.本办法实施前已经离退休的人员,仍按原办法计发养老金同时享受改革后的
养老金调整待遇。本办法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三年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若
按新办法计发的养老金低于老办法,仍按老办法计发。
7.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从离退休的下一年起,每年一月一日,按照
水利行业上一年度平均工资增长率的40%~60%调整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具
体调整比例由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根据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等情况报人事劳
动教育司批准后执行;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按低于40%的比例进行调整。工资负
增长时,基本养老金不作调整。
8.离退休人员死亡后的丧葬费、抚恤费,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并在基本养老
保险基金中列支。
五、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
1.单位和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转入养老保险管理机构在银行开设的养老
保险基金专户,作为养老保险基金实行专项存储。专款专用,不得挪用。存入银行
的养老保险基金,按照人民银行规定,按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利率计算利息。所得利
息计入养老保险基金。
2.单位应上缴的养老保险费必须及时上缴。无故拖欠不缴的,责令其限期缴纳
,逾期不缴的,按日加收应缴数额千分之二的滞纳金,滞纳金并入基本养老保险基
金。单位缴纳的滞纳金在自有资金中列支。
3.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负责管理历年滚存结余的养老保险基金。确保结余基
金的安全、有效使用,按国家政策努力做好保值、增值工作。其运营所得收益全部
并入基金。
4.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和财务、会计制度,做
好缴费记录和个人帐户等基础工作。严格控制管理费的提取和使用。
5.各级劳动、财务部门要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进行检查和监督,同时,同级
监察和审计部门也要加强对其监察与审计。
六、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
1.在基本养老保险之外,逐步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制
度。各单位应根据自身的经济能力,为本单位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所需费用按
国家规定的渠道列支;鼓励职工参加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2.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金和职工个人储蓄养老保险金归职工个人所有。社会保险
管理机构在职工退休时一次或分期支付给职工。职工在退休前死亡时,可按《中华
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有关规定一次性支付给其法定继承人。
3.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实施办法,按部有关规定执
行。
七、健全水利行业社会保险管理体制
1.健全水利行业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实行行业集中统一管理下的分级管理体制

2.水利部人事劳动教育司和财务司履行水利行业社会保险行政管理职能。负责
编制行业社会保险发展规划和改革方案,拟定行业社会保险的法规、规章、政策,
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3.水利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负责保险基金的征集、支付和保值、增值的管
理;编制预决算以及进行各项统计、调查研究和日常管理工作。
4.各流域机构及丹江口等枢纽局,根据工作需要,本着精简、效能的原则,建
立相应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列入本单位编制,其他单位可不设专门机构,由人劳部
门负责管理。管理费按照财政部核准提取。
5.各有关单位,要建立健全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组织,建立个人帐户,逐步实
行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实现养老金计算机管理。各级保险机构要切实为离退休人
员办实事、办好事,为企业分忧解难,逐步实现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社会化。
八、附 则
1.本规定自一九九六年一月一日起执行,过去有关规定与本规定有抵触的,按
本规定执行。
2.各单位可结合具体情况,依照本实施方案制定实施细则,并报水利部备案。


文号:[劳动部劳部发[1996]120号]


昆明市土地监察办法

云南省昆明市人民政府


昆明市土地监察办法
 (1995年10月24日 昆政发〔1995〕90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云南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强化土地管理,使土地行政监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根据国家土地管理局《土地监察暂行规定》,结合昆明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土地监察,是指市、县区土地管理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依法对公民、法人、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其它组织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依法追究土地违法责任者法律责任的活动。


  第三条 土地监察,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查处相结合的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认真、准确、及时地纠正和查处各种违反土地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现象和行为。
  土地监察实行行政监察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对于违反土地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有权向土地监察部门检举和控告。


  第四条 土地监察人员,由县级和县以上人民政府核发《土地监察证》和土地监察标志。


  第五条 土地监察建立经常性的巡回检查制度、案件举报制度、办案人员回避制度和土地执法情况检查报告制度。土地监察人员应及时掌握本行政区域内土地使用和土地权属变更的情况。


  第六条 土地监察人员的行政执法活动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第二章 监察管辖





  第七条 昆明市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昆明市土地监察管理工作,并依法管理下列案件:
  (一)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区内的土地违法案件;
  (二)本行政区域内有重大影响的土地违法案件;
  (三)涉外土地违法案件;
  (四)县区人民政府和城市总体规划区范围内乡镇人民政府和其他部门违反国家和省、市关于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定,批准占用土地的案件;
  (五)认为应当直接处理的土地违法案件;
  (六)市人民政府、上级土地管理部门交办的案件。


  第八条 县区土地管理部门受理本行政辖区内(城市总体规划区除外)的下列案件:
  (一)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案件;
  (二)非法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案件;
  (三)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其他部门非法批准占用土地的案件;
  (四)非法占用征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案件;
  (五)临时使用土地,期满不归还的,或者土地使用权被收回,拒不交回土地的案件;
  (六)违反法律规定在耕地上取土、挖沙、采石、采矿、葬坟等,严重毁坏种植条件的;或者因开发土地,造成土地严重沙化、盐渍化、水土流失的案件;
  (七)侵犯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案件;
  (八)违反《土地复垦规定》的案件;
  (九)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土地管理部门交办的案件;
  (十)其他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案件。


  第九条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辖区内(城市总体规划区范围内除外)的土地监察管理工作,并依法办理农村居民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造住宅的土地违法案件。


  第十条 上级土地管理部门有权监督检查下级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违法案件的处理,并可依法视不同情况直接处理下级土地管理部门管理权限范围内的土地违法案件。


  第十一条 土地管理部门进行土地行政监察活动时,依法行使下列职权:
  (一)检查权。对本行政辖区内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有权进行监督检查。
  (二)调查权。在查处土地违法案件中,有权对当事人和知情人进行调查取证;有权进入用地现场踏勘、测绘。
  (三)制止权。对土地违法行为,有权发出《责令停止土地违法行为通知书》,并对继续实施违法占用土地行为的单位和个人,依法采取查封、扣留施工设备和建筑材料,直至强制拆除部分建筑物。
  (四)处罚权。对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单位和个人,有权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和其他处理。
  (五)处分建议权。对依法应给予行政处分的人员,有权向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行政监察机关提出行政处分建议。
  (六)移送建议权。对拒绝、阻碍、干扰土地管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有权提请公安机关处理。
  对认定土地违法行为已构成犯罪的,有权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 凡符合下列条件的土地违法案件,土地管理部门应当立案:
  (一)有明确的行为人;
  (二)有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事实;
  (三)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应当追究法律责任的;
  (四)属于本辖区土地管理部门管辖的。


  第十三条 土地管理部门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对下级人民政府的违法批地行为予以公告,宣布批准文件无效,注销土地使用证。
  土地管理部门报经上一级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可以对下级土地部门或其他部门违法批地的行为予以公告,宣布批准文件无效,注销土地使用证。

第三章 土地监察程序





  第十四条 土地管理部门受理的举报和控告,发现超出本部门管辖范围的,应当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土地监察机构或者告知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土地管理部门举报和控告。


  第十五条 土地管理部门查处土地违法案件时,依照下列程序进行:
  1、受理。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对受理的土地违法案件进行审查,对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及时告知交办、移送案件的单位和举报人。
  2、立案。需要立案查处的土地违法案件,必须履行立案报批手续。属于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土地违法案件,由分管土地的乡镇长审批,报县区土地管理部门备案;属于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土地违法案件,由县区土地管理部门分管的局领导审批,报市土地管理部门备案;市土地管理部门受理的土地违法案件,由市土地管理部门的领导审批。
  3、调查。土地违法案件的调查,应由两名以上土地监察人员进行。调查的内容包括:
  (1)现场踏勘,核定用地时间、地类、面积、四至界线;
  (2)询问当事人,制作询问笔录;
  (3)查阅和收集有关图件、材料等;
  (4)调查和收集各种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视听资料、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等。
  4、处理。案件调查结束后,承办人应根据事实和法律,写出《土地违法案件调查报告》,并分别下列情况提出处理意见报分管领导审批,予以处理。
  (1)认定举报不实、证据不足的,应当予以撤销,并制作《撤销案件决定书》;
  (2)认定有违法行为的,应及时发出《责令停止土地违法行为通知书》,送达当事人;
  (3)认定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应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发出《土地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4)认定侵犯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应依法作出行政处理决定,发出《用地侵权行为处理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5、结案。土地违法案件处理完毕后,承办人应填写《土地违法案件结案报告》,经分管领导批准后结案。
  土地行政案件档案,属永久性档案。承办人在结案后,应当及时整理在办案过程中形成的文书、图件、照片等,编目装订,立卷归档。


  第十六条 承办人处理土地违法案件,应在60天内结案;遇特殊情况需要延期的,报主管领导批准后可适当延长期限。


  第十七条 承办人和主管领导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1、与被调查人有近亲属关系的;
  2、本人或者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3、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查处案件的。
  承办人员是否需要回避,由主管领导决定;主管领导是否需要回避,报同级人民政府决定。

第四章 监督与处罚





  第十八条 土地使用者、所有者未按规定期限或拒绝、阻碍向土地管理部门如实提供用地资料、权属证明材料的,按非法占地论处,并处以每平方米十五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九条 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无权批准或者越权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其批准文件无效,责令用地人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或者没收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并处以每平方米十五元以下的罚款。对无权批准、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或越权批准非法用地的单位主管人员或直接责任人员,视情节轻重,处以一千元至三千元罚款,并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非法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没收非法所得,限期拆除或者没收在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并处以非法所得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一条 对未经批准擅自转让、出租、抵押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单位或个人,应没收其非法所得,并根据情节对违法双方各处以非法所得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罚款。对擅自转让、出租、抵押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单位主管人员或直接责任人员,视情节轻重,处以一千元至三千元的罚款,并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依法批准的集体所有的非农业建设用地,未按法定程序征为国有土地,凡发生转让(含房地产经营、联建)、抵押的,按非法转让土地或非法占用土地处理。


  第二十三条 临时使用土地的期限届满,或者国有土地使用权依法被收回而拒不交出土地的,责令用地人限期交还土地,并按非法使用土地的面积,处以每平方米五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 对非法占用被征地单位的补偿费或安置补助费的,责令退赔,并处以非法占用款数额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提交监察部门处理。


  第二十五条 违反法律规定,在耕地上取土、挖沙、采石、采矿、葬坟等,严重毁坏种植条件;或者擅自开发土地,造成土地沙化、盐渍化和水土流失的,责令限期治理,并处以每平方米五至十五元的罚款。


  第二十六条 对不履行或者不按规定要求履行土地复垦义务;延期交纳或拒绝交纳土地复垦保证金的单位和个人,责令限期改正并履行义务;逾期不改正的,可视情节处以每亩二百至一千元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 对未经土地管理部门批准,擅自改变土地使用用途的,根据情节给予以下处罚:
  1、属于永久性改变土地使用用途的,责令当事人按新的土地用途缴纳地价款,并按应缴纳地价款的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五十处以罚款;属于临时性改变土地使用用途的,按该土地用途综合配套费总额的百分之五十追缴地价款。
  2、情节严重的,由土地管理部门报县级和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注销土地使用证。


  第二十八条 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因合理原因而不能按期施工的,必须按规定向原用地批准机关提出延期使用土地申请,经批准后可延期使用,但延长期最长不得超过一年;未提出延期使用土地申请的,按荒芜、闲置土地处理。


  第二十九条 对荒芜、闲置土地的,根据荒芜、闲置的年限,分别采取下列处罚措施:
  (一)经批准使用耕地或者其他有收益的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未经原批准机关同意,超过一年未使用土地的,除责令限期使用外,按该地块年产值四倍的标准征收荒芜费。超过二年未使用的,由原批准的市、县区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注销土地使用证。
  (二)旧城改造拆迁后,土地使用者必须到土地管理部门办理有关用地手续,经批准后,超过一年没有使用又未经批准延期的,除责令土地使用者限期使用外,分别以下情况处理:
  1、行政划拨取得土地使用权的,由土地管理部门按每平方米五至十五元的标准向土地使用者征收土地闲置费;
  2、通过出让或转让取得土地使用权的,由土地管理部门按不超过出让金百分之二十的比例,向土地使用者征收土地闲置费。
  3、超过二年仍未使用的,由土地管理部门报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注销土地使用证。
  (三)单位、个人因改建、新建、拆除原建筑物造成国有土地闲置的,按本条第二款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条 在征地过程中,以弄虚作假、巧立名目等非法手段违反国家建设用地补偿标准规定,谎报多收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的,没收其超过法定标准部分的非法所得,并处以非法所得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二十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对无理取闹、拒绝、阻碍、干扰土地管理部门依法执行监察,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交由公安部门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当事人对土地管理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土地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土地管理机关申请复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当事人对土地侵权行为的行政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土地侵权行为处理决定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上一级土地管理机关申请复议或人民法院起诉。侵权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的,被侵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由负有管辖权的土地管理部门决定。对农村居民个人住房建设土地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由乡镇人民政府决定。


  第三十四条 罚款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缴纳;逾期不缴纳的,每日按罚款数额千分之三的比例增收滞纳金。
  土地管理部门在办案中所查缴的罚没款,一律上缴同级财政。


  第三十五条 土地监察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玩忽职守、索贿受贿、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没收非法所得,并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市、县区土地管理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土地违法案件的登记、统计制度,并按规定准确、及时地向上一级土地主管部门上报季、年度违法案件统计表。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昆明市土地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