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

时间:2024-06-30 15:53:49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553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

卫生部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第21号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已于2002年3月15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

  部长 张文康

  2002年3月28日

  第一条 为了规范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加强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下简称《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存在或者产生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及本办法规定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

  本办法所称职业病危害项目是指存在或者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项目。

  职业病危害因素按照卫生部发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确定。

  第三条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的主要内容是:(一)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浓度或强度;(三)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四)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

  第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时应当提交《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表》及有关材料。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申报材料后5个工作日之内,出具《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回执》。

  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应当在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

  第五条 用人单位申报后,因采用的生产技术、工艺、材料等变更导致所申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改变的,应当在变更后30日内向原申报机关申报变更内容。

  第六条 用人单位终止生产经营时,应当向原申报机关办理申报注销手续。

  第七条 受理申报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职业病危害项目管理档案。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有关规定逐级汇总上报。

  第八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用人单位申报的情况进行抽查,并对职业病危害项目实施监督管理。

  第九条 用人单位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及本办法的规定,未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或者申报不实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条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表》、《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回执》的格式和内容由卫生部统一规定。

  第十一条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不收取费用。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

  本办法实施前已经存在的职业病危害项目,用人单位应当在2003年1月31日前申报。


化工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试行办法

化学工业部


化工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试行办法
化学工业部



第一条 为了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不断增值,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益,增加资本积累,发展国有经济,根据国务院《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和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试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部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国有资产是指国家对国有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的各种形式的投资,以及投资收益形成的、或依法认定取得的国家所有者权益,具体包括资本金、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等。
第三条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指标为: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期末国家所有者权益/期初国家所有者权益)×100%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等于100%,为保值;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大于100%,为增值;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小于100%,为减值。
第四条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指标按下列程序核定:企业提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指标申报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案,连同必要的说明材料,在每年2月底前报送企业主管单位,主管单位对企业提出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申报方案以及具体实施方案进行审查汇总后,上报部国有资产
管理局。
第五条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指标按企业工效挂钩的原则予以考核。原则上以企业前三年平均增值额为基数,考虑当年的实际情况,由部国有资产管理局核定。企业完成核定指标的,可以获得效益工资或兑现工资增量;未完成考核指标的,不能提取新增效益工资和兑现工资增量。
第六条 为了客观、公正地考核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对当年发生的下列客观及不合理因素在考核时予以调整:
1. 扣除国家、上级对企业的各种投资和拨款;
2. 扣除由于国家对企业实行先征收后返还办法增加的资本金或资本公积金;
3. 扣除接受捐赠增加的资本公积金;
4. 资产评估增加或减少的资本公积金;
5. 企业之间兼并增加或减少的国家所有者权益;
6.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的其他增加或减少的国家所有者权益。
第七条 部国有资产管理局负责对部直属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状况进行检查、监督,必要时可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对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考核值和保值增值实施方案的完成情况进行抽查。
第八条 对连续三年完成和超额完成核定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的以及为经营国有资产做出突出贡献的经营者,由部国有资产管理局商人事教育司给予适当奖励;对无客观原因连续两年未完成核定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的经营者,部国有资产管理局商人事教育司提出建议,由有关
部门按规定给予经济处罚、严重者予以行政处罚。
第九条 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和决策失误或其他主观原因,使企业国有资产遭受损失的,依情节轻重和损失大小按有关规定追究企业经营者和责任人的经济、行政直至法律责任。
第十条 企业要正确核算经营成果,在上报保值增值指标完成情况时,有弄虚作假行为的,除调整考核指标、追回提取的效益工资外,还要依法追究企业经营者和责任人的相应责任。
第十一条 本办法适用于部直属国有企业单位。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化工部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97年12月5日

廊坊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和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

河北省廊坊市人民政府


廊坊市人民政府令〔2010〕第4号

《廊坊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和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已经2010年11月12日市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市 长 王爱民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廊坊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和违法行为
举报奖励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社会监督,遏制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行为,确保生产经营安全,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河北省安全生产条例》以及《河北省奖励举报生产安全事故及事故隐患暂行办法》(冀政办函〔2004〕7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对存在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和违法行为的举报、受理、奖励。
第三条 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称“安委办”)具体负责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和违法行为的举报受理。市安委办负责对跨县(市、区)和市直企事业隐患和违法行为的举报受理。
第四条 市、县两级分别设立奖励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
第五条 对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和违法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所在地安委办举报;但是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除外。
举报人可采用电话、信件等方式向当地安委办举报,并留下真实姓名和有效联系方式。
第六条 市、县两级安委办接到举报后,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责成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核查处置。
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及时核查处理举报事项,并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办结;情况复杂的,经安委办批准后可适当延长。
第七条 举报情况属实且相关职能部门事先并未掌握或者实施监控的,都可兑现奖励。
举报人举报的事项应当客观真实,对其举报事项的真实性负责,不得捏造、歪曲事实,不得诬告、陷害他人。
第八条 对实名举报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及违法行为,在调查后不论是否属实,各级安委办都应当及时回复举报人。
第九条 同一事项被多次举报且内容相同的,奖励第一举报人。
第十条 根据实际查证的举报案件类型、违法事实及隐患的严重程度,按下列标准进行奖励:
(一)举报一般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给予200元奖励;
(二)举报非法生产、储运、销售烟花爆竹及其它民爆物品,给予2000元奖励;
(三)举报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避免了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的,经安委办审核认定,给予10000元特别奖励。
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是指可能造成3人以上死亡,或者1000万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隐患;其余为一般安全生产事故隐患。
第十一条 奖励每年兑现一次,并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举报案件经承办部门确认属实的,由安委办定期通知举报人领取奖金;
(二)举报人接到通知后,应当在10日内凭举报人有效身份证件到安委办领取奖金;逾期未领者,视为放弃权利。
第十二条 各级安委办应当建立健全受理举报的登记、核查、处理、督办、答复、统计和报告制度,并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通信地址、邮政编码。
第十三条 承办受理举报案件的工作人员应当依法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不得泄漏举报人的任何信息及相关情况。违反规定的,由有权部门视情节轻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的,有关部门应当依法严肃查处;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县级安委办应当在每年12月30日前将事故隐患和违法行为举报、核查及奖励情况报市安委办备案。
第十五条 各县(市、区)应当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